外省动态

林下生“金”,这本“绿富经”请收好!

  • 时间:2025-07-18

  • 浏览:26

  • 来源:中华合作时报

  • 作者:

  • 字号:
  • 打印

  • 分享:

盛夏时节,大兴安岭林海茫茫、满目苍翠。

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森林覆盖率达81.2%,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5%。绿水青山是阿尔山市最大的“财富”,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当地百姓的“幸福靠山”?从肥硕的毛木耳缀满菌棒到观光采摘园内游人如织……阿尔山市供销合作社探索“林下+”产业发展模式,向绿而行,集点成链,蹄疾步稳,渐成大观。


培育特色产业  夯实富民根基

图片

“阿尔山市社采用‘基层社+种植基地+农户’的经营模式,吸纳、培育了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食用菌生产、分级包装及深加工龙头企业。”阿尔山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周长喜介绍,市社通过不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,推动食用菌产品向保健食品、休闲食品等领域延伸。

走进五岔沟供销合作社的菌棒生产车间,数控生产线轰鸣不息,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搅拌、上料、装袋、码垛、灭菌、搬运、养菌等工序。“目前车间主产黑木耳菌棒,日产量约2万棒。生产期带动固定就业30余人,发放工资20余万元;采摘季预计带动务工5000人次,发放工资60余万元。今年全年总产量将突破100万棒,涵盖黑木耳、猴头菇等13个优质品种,产业规模持续扩大。”五岔沟供销合作社负责人刘岩宝介绍。

图片

图片

为推进林下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,阿尔山市社多次赴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开展联合攻关,针对林地土壤特性、光照条件等,通过改良品种、优化种植密度,显著提升了林下空间利用效率。近年来,市社依托系统基层组织,建成300亩灵芝、木耳原生态种植基地,年均产干品食用菌20吨,销售额约400万元。


织密流通网络  畅通产品销路

有了产业,如何让深山菌菇香飘全国?阿尔山市社积极整合以木耳为主的农副产品,在国内设立6家销售网点,将市场成功拓展至北京、深圳、杭州、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,年均销售量达4.8万斤,年均销售额超800万元,营销模式成效显著。同时,市社着力构建覆盖全国主要木耳采购商及县内各镇村的产销信息库,与黑龙江、山东、浙江、陕西等地的大型木耳市场紧密对接,实时掌握行情,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价格指导和销售服务,持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。

在深加工领域,市社积极推进产品多元化,在生产黑木耳、猴头菇等初级农产品的基础上,成功开发出“蓝莓黑木耳软糖”“木耳挂面”“猴头咖啡”等特色产品,通过“832平台”等电商渠道畅销全国。同时,强化品牌建设,以“源在兴安”区域公用品牌为依托,利用浙江省优质品牌农产品秋季选品会暨金秋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会、“京津冀晋蒙新”名优农产品供销大集等活动,组织企业大力推介白狼生态木耳、灵芝等食用菌20余次,成功打造“蒙野”等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。


农文旅融合  发力乡村旅游

把木耳基地变身观光园,游客挎着竹篮采摘灵芝、木耳时,还能聆听“八千里北疆有棵相思树”的民族团结故事。阿尔山市白狼供销合作社将木耳种植基地与旅游业深度融合,打造集“生态种植+旅游采摘+民宿”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,提供休闲观光、生态文化、红色教育、便民购物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配套露营帐篷、烧烤等娱乐设施,让游客在乡村田野间尽享欢乐,于绿水青山中感受“中华一家,其乐融融”的浓厚情谊。

图片

“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景点、生活,以大自然为媒介,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营造出‘东西南北相承一脉’的浓厚氛围,让这片林海不再只是寂静的背景,而成为各族游客共享的‘诗与远方’,让林海的生态价值在欢声笑语中持续上升。”白狼供销合作社负责人钱丰介绍,这一创新实践成效显著,年均接待游客超6000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约10万元,有力带动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。

“发展林下经济,既守护了绿水青山,又盘活了林地资源,更推进了农文旅深度融合,真正实现了‘树上长绿,林下生金’。”周长喜表示,未来,阿尔山市供销合作社将持续深耕“农业+”“林业+”特色产业,延伸产业链条,让绿色动能不断滋养乡村,在祖国北疆持续书写景美人富的生动实践。

责任编辑: 周钰